从红军墓到文博桥 唯青山与使命不改 ——邵阳消防“传承红色基因,坚守初心使命”主题党日活动侧记
2024-06-18 12:33:4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湖南法治报 | 编辑:李祯媛 | 作者:周益 | 点击量:9527         

湖南法治报讯(通讯员 周益)在邵阳市洞口县花园镇西中社区李家渡,屹立着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,碑上萧克将军的题词“红军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鲜艳夺目。

红色洗礼

1935年12月,红六军团长征经过李家渡时,突然遭遇敌机,此时,12岁王康元刚好放牛归来,吓得站在路上哇哇大哭,一位红军战士将他扑倒,他活了下来了,扑倒他的红军战士却再也没有醒来。这次空袭中,2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。空袭后,王康元的父亲带领村民,购置棺材,将烈士遗体安葬在自家唯一的一块豌豆地里。从这时开始,王仁德多了一重身份—红军守墓人,而这一守就是四代,89年。

解放后,当地村民筹款为当年牺牲的烈士修建了纪念碑。纪念碑两旁,松柏青青,苍翠欲滴。

6月17日,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机关基层指战员代表,汇聚于此,缅怀先烈,敬献花篮,重温入党誓词,聆听鱼水情深的故事。

“湖南是一方红色沃土,邵阳是一方红色宝地,今天来这里参加党日活动,我很受感动,也深受教育,是一次难得的思想上的洗礼。”洞口县雪峰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杨敦培这样说道。

视听盛宴

在指战员参观即将结束时,耳边突然传来了熟悉的旋律,“夜半三更哟盼天明,寒冬腊月哟盼春风……”这是这次主题党日安排的一段女声独唱“小快闪”,指战员慢慢地都围了过去,轻声跟唱,“若要盼哟得红军来,岭山开遍哟映山红……”

曲毕,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
这时,第四代守墓人王军的妻子邓桂容走到指战员中间,为大家讲述四代守墓人的故事。她也是第四代守墓人中的一员,每年重要时节,她都会和丈夫一起,为烈士墓除杂草、添新土、描碑文。

“如果没有红军,就没有我们王家,守护红军烈士墓,我们义不容辞,我们要把这20多位红军烈士,当作我们王家的祖先来对待,世世代代守护下去!”

讲述结束后,全体指战员观看了《世代接续护英魂 鱼水情深念党恩》的纪录片。

“王家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烈士墓,这份坚守十分不易、感人肺腑。王家守的不仅仅是烈士墓,更是对党和人民军队的信任和恩情。作为同老百姓贴的最近、联系最紧的队伍,我们要传承和坚守的又是什么?这是一道必答题,必须认真作答的题。”

观看结束后,邵阳支队党委书记、政治委员蒋思钢向在场指战员出了一道思考题。

使命传承

此次党日活动下一站是参观文博桥和宋文博事迹陈列馆。

文博桥坐落在洞口县花园镇龙头村。2009年6月13日,时任洞口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宋文博,因参加洞口县“6·9”抗洪救灾,连续奋战7昼夜,疲劳过度引发脑出血,壮烈牺牲,年仅37周岁。国务院、中央军委追授宋文博“爱民模范”荣誉称号,追记一等功。龙头村村民为感念宋文博,自发募捐,在宋文博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桥,命名为“文博桥”,世以缅怀。

今年是宋文博牺牲十五周年。

十五年来特别是改革转隶以来,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授旗训词精神,传承“爱民模范”情怀,始终以人民为念、为人民而战,切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植于心、外践于行,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,将初心使命牢牢坚守,为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进步夯实了坚实基础。

“我和宋文博一起参加过战斗,他是我们的好大哥、好榜样。十五年来,我们没有一刻忘记宋文博。每年新队员入队第一课、新入职干部第一课、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,就是学习了解宋文博的事迹,这已经成为邵阳消防的传统。”邵阳支队党委委员、政治部主任胡国萍这样说道。

在文博桥和宋文博事迹陈列馆,全体指战员再次学习了宋文博先进事迹,重温入队誓词,深刻思考回答“入党为什么、从消干什么、强消怎么做”。

从红军墓到文博桥,大概20分钟的车程,这是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,也是一条越来越多人在越走越宽的路。

这条路,无论走和留,都是一种传承、一份坚守,一代一代邵阳消防人用铿锵有力的足迹写下了一句话:

唯青山与使命不改!

责编:李祯媛

一审:李祯媛

二审:伏志勇

三审:万朝晖

来源:湖南法治报

关于我们-商务合作-法律声明-联系我们
广告热线:0731-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:湘ICP备19000193号-3 版权所有: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《湖南法治报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